英語:Battle of Živohoště;捷克語:Bitva u Živohoště
本篇文獻調查及翻譯大多引述維基百科(wikipedia)與網路文章,請謹慎考量可信度與資料來源;本篇的撰寫目的是為了作為該場戰役的中文參考資料。
茲沃霍什之役發生在1419年11月4日,實際戰場由歷史學家František Šmahel推測位於現今維什比村莊(Nahoruby)的茲沃霍什(Živohoště)的淺灘以及附近海拔378公尺的山丘,現在被稱為新茲沃霍什(Nová Živohošť)的河岸地帶是伏爾塔瓦河(Vltava)的流域,現今以河邊度假區為主。
起因
1419年9月30日,布拉格胡斯派與農村舉行會議商討未來的行動方針,會議地點位於布拉格東南方蘇利采地區(Sulice)的曼達瓦山丘(Mandava)*,最終會議決議在11月10日聖盧德米拉(Sv. Ludmila)的聖體遷移日*於布拉格召開全國性的胡斯派大會。
響應此次活動的胡斯派教徒來自於皮爾森(Plzeň)、克拉托維(Klatovy)、多馬日利采(Domažlice)及蘇希采(Sušice)等地區並組成了最大規模的隊伍,他們首先聚集於西波希米亞的津科維(Žinkovy),並聽從神父瓦茨拉夫·科蘭達(Václav Koranda)的號召,將朝聖者的手杖換成武器以備不時之需。雖然此次召集主要由科蘭達神父擔任精神領袖,但具體的組織與軍事準備則由捷克貴族多蘭家族的布任涅克·什維霍夫斯基(Břeněk Švihovský z Dolan)負責。西波希米亞胡斯派由津科維出發,沿途行經布熱茲尼采(Březnice),於隔日抵達新克寧(Nový Knín,舊稱Knín)並於此處過夜。依據文學家Vavřinec z Březové紀載,此時的這支隊伍的人數已達4000人。
另一支胡斯派隊伍約300人,由南波希米亞的塞濟莫沃烏斯季(Sezimovo Ústí)北上前往布拉格參加會議。
曼達瓦山丘,別稱Na Křížkách(意旨十字架之上)。海拔480公尺的山丘,1931年由建築師Jansta建立胡斯會議紀念塔。
Wikipedia. (2025, March 24). Mandava (Středočeská pahorkatina). Retrieved from https://cs.wikipedia.org/wiki/Mandava_(St%C5%99edo%C4%8Desk%C3%A1_pahorkatina)
聖盧德米拉的聖體遷移日,是指925年11月10日將其遺體由Tetína轉移至布拉格。
eStránky.cz. (2025, March 24). Retrieved from https://skaut3oddildvur.estranky.cz/clanky/duchovni-ochranci-skautek-a-skautu/sv.-ludmila--patronka-ceskych-skautek.html
前兆衝突
1419年11月3日至4日期間,南波希米亞地區的胡斯派教徒向西波希米亞的胡斯派發出急報,表示遭到天主教貴族軍的襲擊;南波希米亞地區的胡斯派行經貝內紹夫(Benešov)的時候,遭到捷克貴族施滕貝克的彼得·科諾皮什斯基(Petr Konopišťský ze Šternberka)襲擊並封鎖路徑,因此派遣使者向西波希米亞的胡斯派請求支援,同時調整路線以期與西波希米亞胡斯派會合。
然而南波希米亞的隊伍在茲沃霍什遭到國王貴族軍的圍攻,天主教貴族軍主要由天主教貴族組成,主要成員包含施滕貝克的彼得、皮科斯坦的揚·普塔切克(Jan Ptáček z Pirkštejna)、米哈洛維采的揚·米哈列茨(Jan Michalec z Michalovic)之子、科爾迪茨的阿爾布雷希特(Albrecht z Koldic)、霍傑米采的揚·斯維德尼克(Jan Svídnický z Chotěmic)以及由市長瓦茨拉夫·多寧(Václav z Donína)率領的庫騰貝格(Kutná Hora)市政武裝部隊。
天主教貴族軍集結在茲沃霍什的山丘上,南波希米亞胡斯派在東邊的高地防禦,此時,西波希米亞胡斯派已經渡過伏爾塔瓦河,抵達茲沃霍什的山腳下的淺灘。
戰爭爆發
依據歷史學家František Palacký彙編的《捷克舊編年史》(Staré letopisy české)以及胡斯戰爭參與者布熱佐瓦的勞倫斯(Vavřinec z Březové)紀載的《胡斯戰爭編年史》所述。
1419年11日4日,南波希米亞胡斯派的使者前往克寧請求西波希米亞的支援,施滕貝克的彼得則從山丘上迅速發動攻勢,以阻止南波希米亞胡斯派與援軍會合。在兩度天主教貴族軍的騎兵攻擊後,原有300人的胡斯派分裂成兩群人,一部分在交戰後投降,另一部分約有100人逃亡至克寧附近,並利用凱爾特要塞的石牆作為防禦建築阻擋天主教貴族軍,由於苦於石牆減緩了騎兵的攻勢,施滕貝克的彼得試圖向胡斯派勸降及談判。
1419年11月6日聖倫納德(Sv. Linhart)的紀念日*,4000名西波希米亞胡斯派抵達茲沃霍什,成功擊退天主教貴族軍,於是施滕貝克的彼得率領餘下的兵力以及胡斯派俘虜撤退至庫騰貝格(Kutné Hoře)。
聖倫納德紀念日是每年的11月6日。
Wikipedia. (2025, March 24). Svatý Linhart. Retrieved from https://cs.wikipedia.org/wiki/Svat%C3%BD_Linhart
後果
西波希米亞與南波希米亞胡斯派在天主教貴族軍撤退後順利會合,整支胡斯派隊伍一同行經伊洛韋(Jílové u Prahy)北上,繞過昆拉蒂采城堡(Nový hrad u Kunratic)抵達布拉格。由於此前在茲沃霍什發生的戰役,位於布拉格的胡斯派牧師赫拉德茲的安布羅斯(Ambrož z Hradce)呼籲城內的胡斯派援助這支胡斯派隊伍,最終未果,並與布拉格城內的皇家士兵發生衝突。
茲沃霍什之役
Wikipedia. (2025, March 24). Bitva u Živohoště. Retrieved from https://cs.wikipedia.org/wiki/Bitva_u_%C5%BDivoho%C5%A1t%C4%9B
(Google Maps)西波希米亞胡斯派行經路線:https://maps.app.goo.gl/QhB86yC4qPVWjbMA6
(Google Maps)南波希米亞胡斯派行經路線:https://maps.app.goo.gl/sQKL76urdx6zKtKSA
相關內容
施滕貝克的彼得作為紅衣主教揚十二世·熱萊茲尼(Jan XII. Železný)的隨從,參加1414年的康士坦斯大公會議(Kostnický koncil),並成為反胡斯的主要成員之一。之後於1419年襲擊塞濟莫沃烏斯季的胡斯派引發茲沃霍什之役,1420年先後參加蘇多米爾之役(Bitva u Sudoměře)及薩波日奇之役(Bitva u Poříčí nad Sázavou),同年於11月1日維謝赫拉德之役(Battle of Vyšehrad)身亡。
起初皮科斯坦的揚·普塔切克對胡斯派保持中立,在1414年揚·胡斯被捕後才簽署請願書聲援胡斯,受到友邦施滕貝克的彼得的影響加入天主教貴族同盟投入胡斯戰爭,但在1419年隨之參與茲沃霍什之役後,前往布拉格支持布拉格胡斯派,基本上結束了他對於胡斯派的敵意。沒有相關文獻顯示他參加後續的戰爭。皮科斯坦的揚·普塔切克在1419年年末去世,安葬於拉泰(Rataje)的家族陵墓,其子海因斯(Hynce Ptáček)於1420年繼承拉泰及波爾納(Polná)領地。1420年胡斯戰爭爆發後,海因斯·普塔切克被推測可能隨其父與胡斯派簽屬和平協議,因為其領地拉泰與皮科斯坦都從未被胡斯派襲擊,然而波爾納由於受到西吉斯蒙德國王的庇護而遭受胡斯派的圍攻。
施滕貝克的彼得
Wikipedia. (2025, March 24). Petr Konopišťský ze Šternberka. Retrieved from https://cs.wikipedia.org/wiki/Petr_Konopi%C5%A1%C5%A5sk%C3%BD_ze_%C5%A0ternberka
皮科斯坦的揚·普塔切克
Wikipedia. (2025, March 24). Jan Ptáček z Pirkštejna. Retrieved from https://cs.wikipedia.org/wiki/Jan_Pt%C3%A1%C4%8Dek_z_Pirk%C5%A1tejna
Heřman, Jan. (2014, October 24). Toulky Podblanickem in Posázavím - Hynce Ptáček z Pirkštejna. Retrieved from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717084740/http://www.jiskra-benesov.cz/cesky-sternberk/clanek/toulky-podblanickem-a-posazavim-hynce-ptacek-z-pirkstejna-2360
这是君韵白啊(2019年8月20日)。《天国:拯救》深入探究5——拉泰。https://www.bilibili.com/opus/289701466876335900
0 意見:
張貼留言